禮儀學裡的差異原則:談「中外有差別」與「兩岸大不同」
(作者:睿呈 知書也達禮~禮儀工作會客室 )
上一篇討論「國際觀」的文章裡,曾經以圖示說明有關於「國際禮儀」,其實是由世界各地不同「宗教」、「風俗」以及「區域觀念與習慣」都能形成的共識與接受的作法,如下圖:
按照上圖的關係示意,其實最適用於國際的「外交禮儀」,適採取嚴謹的定義,是世界各國政府或各地人士,在從事國際交往時所必須遵行的一套「認知」與「辦法」。然而,「國際禮儀」雖然如此嚴謹的來定義,但是落實在實務工作上,卻是「兼融並蓄」的,也就是「同中存異」而能夠相互包容,也就是說,雖然一般的國際禮儀大致上是如此的依循規定,但是,還是可以接受「例外」與「當地習慣與作法」,這就是禮儀的「權變特質」,也就是面對相同的事情與場景,卻因為所在地的不同,或者是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只有如此辦理,才是符合「禮儀」。以下就「中外」與「兩岸」為討論例子,舉一些實例來說明。
一、中外有差別
1、禮儀態度:
中國:謙虛為上
例如:「薄禮一份,還請笑納!」。
而且,禮品還不能當場拆開,否則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粗茶淡飯,不成敬意!」
以上是口語自謙詞,在國內許多場合不都是這麼說的嗎?
西方人士:獻上最好
例如,當在送禮的場合,西方人都是認為把最有特色與好東西奉上,表示自己的一片真心誠意,口語上也是如此表示,而且還常常希望當場拆開「公開獻寶」,這時主人還要適時恭維一番,表示喜歡與感謝之意(不喜歡也要裝一下!)。
2、尊先與次序的精神
國內與華人世界:「敬老尊賢」
西方禮儀:「女士優先」
3、飲酒習慣
國內:「打通關」、「先乾為敬」、「遲到罰三杯」、「猴搭啦!」(杯底朝天才有敬意?)
西方禮儀:輕啜品酒,敬酒也不能「隔位」。
4、尊位位置
中國:「虛左以待」,左是尊位。
典故:古禮以左為尊。《東周列國志》第94回:「諸貴客見公子來往迎客,虛左以待,正不知甚處有名的游士,何方大國的使臣,俱辦下一片敬心伺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0回:「那綾邊上都題滿了,卻賸了一方。繼之指著道:這一方就是虛左以待的。」
西方禮儀:以「右」為尊。
5、餐宴
外賓沒有為他人「夾菜」的習慣,也不喜歡別人為他「夾菜」。(衛不衛生?你怎知我要吃些什麼?)。
6、時間觀念
華人、日本人與歐美人士一般而言,「守時」與「按時」觀念相當強,每項工作計畫與進度,都有一定的起迄時間點,這就是所謂的’time-oriented thinking’(以時間為導向的思考模式),時間到了就想:應該想辦法結束了。
中南美洲人民習慣:一件事情都結束了,才能進行下一件事情,時間恐怕不是考慮重點,這便是’event-oriented thinking’(以事情完成為導向的思考模式)。
因此,在國際間中外的交往,常常會因「思考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與處理,重要的是,這無關對錯!因為如果以「時間導向」的思考模式,會認為對方「拖延」、「不守時」與「沒效率」。可是相反地,若以「事件導向」為思考模式,就會認為對方「緊張」、「催促」而且希望「輕鬆點」,應該一件事情完成後才進行下一件。所以,對於這方面的認知,在從事國際交往中,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基於「禮儀」中的「包容」與「體諒」原則,就必須常常站在對方的「立場」與「思考模式」設身處地著想,在從中求其「平衡」,讓大家都能接受。
二、兩岸大不同
1、稱謂
正如本部落格之前的文章「兩岸稱呼大不同」中所提到的
http://tw.myblog.yahoo.com/protocol-tw/article?mid=23&prev=35&l=f&fid=13
例如,在台灣女性常被尊稱為「小姐」或「女士」,在中國大陸,「小姐」常指的是在特種行業工作的女子;「阿姨」在台灣是年輕人對比自己年長許多,或與父母同輩女人的稱呼,但在大陸指的是「家中的傭人」;台灣稱人「師傅」多指廚師等有專門技能的人,在中國大陸則指的是司機。
2、國際場合掛旗(國旗)
臺灣:讓人不讓旗
中國大陸:讓人也讓旗
或許各位讀者常往來兩岸之間,對於政府與民間場合中,兩岸人士在禮儀制度、規定或是習慣上,有沒有其他不同的作法?也許,您也可以舉出許多項目,可作為大家一同研究的範例與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