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attire.png

服裝穿著「T.O.P」原則的解析與辨正

 關於禮儀學中服裝穿著的「T.O.P」原則相信許多教禮儀的老師、學禮儀的學生應該都不陌生,反正講到服裝穿著,就會拿出這個原則論述一番。然而,長久以來,個人發現許多國內許多「國際禮儀」與「商務禮儀」教科書,提到「T.O.P」這三個字母所代表的意義,似乎存在著人云亦云的偏誤,倘若不仔細多方蒐集各家所言與多書所述,且加以論述分析,進而加以辨正,恐怕透過學校國際禮儀課程與講師不加以思索的照本宣科,這所謂「原則」所存在的問題,恐怕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T.O.P”原來在講些什麼?

 多數的書與講者(老師大多是看書講的)、網路資訊所稱”T.O.P”所代表的意義,說道:

T(Time 時間):穿著應與時段或季節配合,也就是穿著應考量早中晚與集結的變化來考慮服裝穿著形式與搭配。

O(Occasion 場合):要根據出席的活動種類,來決定穿著的形式。例如出席婚禮、音樂會,就應該較為隆重的穿著與打扮;較為輕鬆的場合,像是園遊會、外出參訪就不需要盛裝打扮等。

P(Place地點):在自己家裡接待客人,可以穿著舒適但整潔的休閒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單位拜訪,穿職業套裝會顯得專業;外出時要顧及當地的傳統和風俗習慣,如去教堂或寺廟等場所,不能穿過露或過短的服裝。

(引用:http://www.epochtimes.com/b5/7/12/17/n1945103.htm)

  以上便是對”T.O.P”大部分的說法,經過許多資料的蒐集,似乎也找不到是哪位學者或大師所提出的理論,或許是長久以來流傳以久的原則,還得到眾人的認同,講得還算有些道理,時間一久,著書立作與開班授徒,你徵我引、代代相傳,於是講到穿著禮儀,就立刻引出”TOP”原則,就好比講述「形象管理」,就必然會提到”7-38-55法則”,說明對一個人的初次見面的印象,(7%-38%-55% Rule),也就是在人際溝通中,就個人所論及對某人的整體印象,是由7%的「言詞內容」(Verbal Liking),加上38%「聲音等說話方式」(Vocal Liking),再加上55%的「外表印象」(Visual, Facial Liking)所構成的(請見作者拙作「國際禮儀,2018全華初版」,p.23),此理論引述學者梅拉比恩(Albert Mehrabian ,1981發表)而來(註1)。但至少這個”7-38-55法則”是有知名心理學家的立論根據的,然而,”T.O.P原則”這實在找不著立論根據,長久以來還言之成理,也有其實用性,作為實用性社會科學倒也不失成為一套行為準則。 

🍄”T.O.P”中的P真是Place嗎?

許多的社會管理學,常常喜歡將原則的各項準則的英文取其第一個子母再加以組合成另一個好記的英文單字,如能符合理論涵意就更好了,例如講到「團隊建立」,就會拿出 “TEAM”理論,拆開字母說明為: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

           或有論者改為

 Tolerant    Encourage   Acknowledge   Mindful.

取其要素的第一個字母組成TEAM ,符合原意又好記,寫作講課成一家言,多好的方式,不是嗎?

因此,禮儀學中穿著的TOP原則成立也是依此邏輯設計,想成為TOP人士,穿著謹記”TOP”原則就對了,言之成理又朗朗上口,也難怪人云亦云、我抄你引、你聽,皆大歡喜也。問題是,經我長期的研究與質疑,TOP中的P說是地點(Place)是否恰當?是否能完整論述成為周全的穿著原則呢?

恐怕未必!

😶 ”T.O.P”中的P,到底是什麼?

穿著TOP原則的分析與辨證說明圖-2.jpg

如果”TOP”中的P是Place,恐怕這個元素已經包括在O(Occasion)中,因為場合(Occasion)的涵意,其實是活動(Event)與地點(Place)的綜合體。「場合」穿著的決定要根據「事」(活動Event)與所選場地來綜合考量的,也就是某個場合一定有其舉行或發生的地點,”O”已經包含”Place”的元素,例如某個正式場合發出請柬,多半會註明規定服裝(Dress Code, attire)。在實務上,舉辦活動必定會考慮其性質,期盼營造輕鬆氣氛或嚴肅莊重的感覺,來決定適合的場地,這兩項要素(事+地)組合便是「場合」。簡言之,O(Occasion)「場合」早已包括地點(Place)的要素了。

   那麼,TOP原則中的”P”,應該是什麼呢?

   很明顯的,如同上面所闡述的,社會科學原理準則的簡易要訣,採取英文字母首,很容易闔言爾志、各圓其說,只要言之成理,也可成一家言,但原理明顯嫌有不足或缺陷,就有其辨正的必要了,倒不是說是本文作者本人龜毛(實際上個性是),而是相沿成襲,也見政府舉辦領隊導遊考試就考這”TOP”原則,(註2)考試可是牽涉到考生權益,出題若非指名是某知名學者或大師所說的特定理論,否則如何能有「標準答案」?無非是市面上大部分的國際禮儀書都這樣寫,就是所謂的「正確解答」?個人認為這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不僅是理論論述的缺陷,如不加以思索深究,還拿來當具公信力的國家證照考題,那就真的「母湯」了!

   P,應該是「身份」(Position)才妥適完整!

讀者請見上面作者將TOP理論畫成的同心圓餅圖示進一步解析與補充說明即可瞭解:

T(Time 時間或Timing時機):除了穿著應與時段或季節配合,讓自己身體舒適、他人感覺悅目合宜之外,個人或團體更可以為了突顯某一目的,彈性決定穿著的方式;例如,在夏季因節能與舒適,在公司大家多會穿著舒適服裝,穿著短袖襯衫不打領帶,但是遇到特殊時機,例如賓客臨時到訪或長官緊急召見,實務上為求慎重與尊重,我們多會趕緊打上領帶,甚至國外訪賓蒞臨,連西裝外套都必須穿上,以示禮貌。因此,TOP原則的T,不僅是Time,還應加上Timing以求完整論述。

O(Occasion 場合):如圓型圖中的解釋,「場合」是「事」(Event)跟「地」(Place)的綜合體(事與地的合體,不就是「場合」嗎?),此考量因素的目的,是表達自己重視與對他人的尊重。

P(Position 身份)為何是「身份」?請您對照TOP原則圓餅解析圖,穿著不脫「人、時、事、地」4大元素,如依照原來坊間大多數的國際禮儀書籍所說,P是Place的話,明顯少了「人味」,穿著最重要的「載體」不見了,「地點」其實以包含在「場合」(Occasion)的考量元素之內,原則理論最重要環節缺一大塊,何以有其適用性與完整性?作者本人在2018年出版最新的「國際禮儀」中,就主張P應是Position方屬「恰當」(社會科學用語)。

什麼是”Position”身分考量因素?進一步說明,穿著有關「人」的要素,可以包括:

階層高低:

    同一時間、同一場合,不同的職位高低,穿著打扮形式的決定,你的主管一定較你更具彈性的空間,可以更具個人特色。因此,我們也常常可以在某個場合中,判別一個團體中,察覺誰是主管、誰是部屬,「穿著決定你的地位」,絕不是沒有根據的。此項要素,常跟以下所提到的「身份表徵」與「品牌區別」互有關連與交互影響。

背景展現:

我們常可從一個人的穿著,揣度出對方的職業與教育背景,這牽涉到個人的形象塑造,往往必須符合對工作型態所期待的專業性,從而對他產生信賴感,從事某一行業的人,往往會在職涯中被形塑成符合行業的適當形象;反過來說,一個人在某個行業待久了,也會影響他對服裝打扮的審美觀與型態,即便脫離工作場域,穿著風格與形式也往往會被習慣所制約(conditioning)。(註3    

身份表徵:

    這裡所稱的「身份」,指的是在某特定時間與同場合中,依據所要扮演的角色,來決定穿著的型態與方式。也就是說,穿著有時也要多加考慮自己的身份與角色定位,這便需要運用「禮儀學行動原則3鐵律」中的「易位原則」(註4)。想想看,在同個場域穿著打扮,是否符合「份際」?舉例來說,參加一場婚禮,女性總不能穿的比新娘漂亮吧?當伴郎穿著裝扮的總不能搞的比新郎還帥氣出色吧?受邀參加一場活動,你的穿著打扮,總不能比主人與主賓還亮眼而喧賓奪主吧?在工作場域,參加各式商務活動,你總不能穿著比你的主管還要更有風格更加顯眼吧?誰是老大、誰是主角、誰是主、誰是輔、誰是紅花、誰是綠葉,「TOP原則」中「人」的要素要搞清楚,以免犯了禁忌!這就人際關係中的敏感性而言,甚至比”T””O”原則還要令人值得警惕(運用「避忌原則」,亦請見註4

品牌區別:

    「品牌」建立與表現是更進一步的形象建立與獨特風範,可以很清楚的讓他人知道:「It’s YOU」、「這就是你」,是專屬於你個人、高辨識度的正面外在形塑,或許是基於之前所說的「背景」、「教育程度」、「文化素養」、「位階層級」之上,再具有「風尚」、「設計感」、「合宜的特色搭配」、「衣著質料」、「美觀剪裁」等進一步的「美感元素」,是一種專屬個人獨特穿著因素,也是穿著T.O.P原則中,更加進階的考慮項目之一。

😥 ”T.O.P”中的P,就是「人」的必要元素

    俗語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穿著考量原則追根究柢、正本溯源,「人」的要素必是首要項目,穿著原則如果依照人云亦云的說法,”P”如果指的是Place,不但語意與「場合」(Occasion)有所重疊,更是少了人的要件元素(Position, Personality)。如果有興趣乃至於有志在禮儀與禮賓專業領域努力而更一進步探究的朋友,對每個細節多保持一份懷疑與深究的態度,多一些這樣的夥伴與朋友,正辦的「禮賓精神」才能持續發揚光大,正確的「禮儀知能」才能永續傳承!

-----------------------------

✍ 註1:說到梅拉比恩(Albert Mehrabian)這位UCLA榮譽退休教授,就是以"7%-38%-55% Rule"理論聞名(for the relative impact of words, tone of voice, and   body language ),然而國內有些講師與雜誌文章居然把他名字翻譯成「馬布藍」,真是莫名奇妙。後來經查證才知道,原來是他們連英文都寫錯,根本就是馮京變馬涼的英文版錯誤。Mehrabian他們誤植為Mebratian或Mebrabian,還翻成「馬布藍」、「馬布藍比」的,連英文中譯都不通,真不知邏輯在哪裡?

錯誤例子詳見:

https://www.career.com.tw/NewCareer_Site/home_sub_list_detail.asp?R_menu_id=9&R_submenu_id=461&R_ap_id=14345&R_pp_id=1283

http://adolphalex.pixnet.net/blog/post/91615641-%E3%80%8C7-38-55%E3%80%8D%E5%AE%9A%E5%BE%8B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607

------------------------------------------------------

2

(導遊領隊考古題) 102年導遊實務-國際禮儀

穿著的禮儀必須符合 TOP 原則,下列何項為「TOP」的意義?

(A)穿著要最時尚、顏色要最能突顯自己、整潔最為重要

(B)穿著的時間、穿著的場合、穿著的地點

(C)穿著要符合季節、身分、穿著的人

(D)要依據時間、事件、身分穿著。

國家考試出題是一件嚴謹且謹慎的事,考題設計的技巧也必須詳加斟酌,上題就穿著原則來出考題,問題是”T.O.P”是綜合的通則(General Rule),並非某特定受認可的學者學說,出這樣的考題,是會有爭議的。這題目如果採一般國際禮儀書所說的,答案會是(B);但如果依本文的論述與辦正,反而答案(D)還比較接近。

 

3

 有關組織行業的形象塑造的型態,請參考「安啦!帶你搞定活動企劃與禮賓工作」(商鼎)p140,定位象限說明圖可供參考。

 

4

   有關「禮儀學核心行動3原則」,請詳見「國際禮儀」(全華)p.8

 

arrow
arrow

    禮賓禮儀會客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